首页 > 精品赏析 > 文物回流的窗口被打开(上)对话故宫常务副院长李季

文物回流的窗口被打开(上)对话故宫常务副院长李季

【拍卖二十年系列之八】对话故宫常务副院长李季
作者:谢易彤 2012-08-29 07:15:50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内容摘要: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拍卖,在1989年的《辞海》中被释义为“拍卖亦称竞买,一种买卖方式,出卖者用叫价的办法把物品出售给出价最高的购买者(竞买人)”,这种交易形式强调以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形式来实现商品交换。文物艺术品拍卖在国内是从1992年正式开始的,至此已经整整20…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

 

拍卖,在1989年的《辞海》中被释义为“拍卖亦称竞买,一种买卖方式,出卖者用叫价的办法把物品出售给出价最高的购买者(竞买人)”,这种交易形式强调以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形式来实现商品交换。

文物艺术品拍卖在国内是从1992年正式开始的,至此已经整整20年,从最初艰难的走出质疑,到不断站稳脚跟并不断发挥出带动活跃国内艺术品市场、促进文物回流等积极作用。

面对拍卖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我们怎能想到最初创建的艰难。在1982年的《文物保护法》的严格管控下,有助于文物艺术品拍卖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几乎完全空白。那么拍卖业的法制建设从无到有,是历经了多少人的共同努力,将是我们本期专访的重点。

李季,现任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1978年至1982年在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历任科员、副处长、处长;91年调任流散文物处任处长,管理文物市场。考古、文物市场的管理再到博物馆的三个领域全接触,自然也使其在国内文物艺术品市场迅猛发展的几年内更具宽泛和深入的认识视角。

  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二十年系列专访往期回顾:

  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首次“突围”

  【往事】甘学军:是时候来做拍卖了

  【对话】祝君波:朵云轩像拍卖业的黄埔军校

  【往事】陈东升:嘉德是这样建成【上】 【中】 【下】

  不能逾越的红线

雅昌艺术网:从您专业的角度对于当时的政策背景给我们描述一下。

李季:当时的大环境是这样的,大家有兴趣可以翻一下1982年的《文物保护法》,最早的一个法就是《文物保护法》,甚至比现在还正在用的《宪法》早一点点,这在当时中国所有的专项法里算是头号法规,这些法律的制定实际就在反映着当时一个历史大的背景。当时的《文物保护法》对民间文物收藏、文物流通的规定只有短短的三四款、两三百字,其中包含了诸多“禁止”、“不得”、“必须”一类的词汇。

当时对文物管理国家提出几个不能逾越的红线: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领水里的一切发现的文物归国家所有;

第二,国家对于文物的买卖实行严格的管控,这是不允许私人进行交易活动。

雅昌艺术网:所有的“禁止”、“不得”都限制了文物交易的可能性。

李季:这些法规在当时也被大家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所以当时不但没有文物市场的概念,连文物经营的概念都毫无踪迹。如果老百姓家有认为是古董的东西,又想变成钱,就只有一个出路,就是卖给博物馆或者是卖给文物商店。你可以先拿到博物馆,当时叫文物征集,征集这个词很多人我们也讨论过,现在好多还叫征集,在当时的语境下有一定的国家强制行为的感觉,就是征购、征集。早年前苏联电影有粮食征集队之类的,就是把国计民生稀缺物品,用国家机器的强力征求,并不是说你想卖给谁就卖给谁,必须严格管控,否则就是违法,所以大家也都不动这个脑子。但是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是不可遏制的,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家庭有了房子、有了家具、有了舒适安逸的生活,一定就会想要买一个花瓶或者想买幅画,会有一种对美的追求,何况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对古玩、古董有一定认知和喜好的人群,士大夫阶层就有这种收藏的、把玩的、交流的,也包括一定炫耀的这种不可遏制的冲动,这是中国收藏的一个基础。

当然这种方式不是单向的,东西可以卖给文物商店,有需要的话也可以从文物商店买,文物商店开一个很小的口子叫内销专柜,分内销和外销,当时在国家很困难的情况下一部分经过专家鉴定的文物可以卖给外国人。

雅昌艺术网:从什么时候开始?

李季:这样的专柜经营“文革”前就有,“文革”后当时的总理周恩来有一个很具体的指示,对于卖给外国这件事,所谓外销文物,要有八个字的方针,叫“少出高汇,细水长流”,因为卖是不得以而为之,是国家最宝贵的外汇来源,一年获批的数量非常有限,数量控制,总量控制、级别控制,当时只有中国式的方法叫打火漆印,只有打火漆印的东西才能够允许出境。

火漆印是什么意思呢?是文物部门受海关委托预先进行了鉴定,因为海关没有专业知识,不知道这个杯子能不能出国,卖给外国人,所以由文物部门凡是打了火漆印就可以出去,这是一部分,可以卖给外国人的。中国人想买的话,有一个内销专柜,内销专柜是有等级的,较高等级的放在商店的内柜,专供国家高级官员和知名的文化人。在“文革”前只是社会上一些高级干部、高级知识分子才能进入,不光是钱的问题,所以后来民间流传像康生这些人也收文物,他们最早也是通过内柜买东西,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到内柜买东西的人也比较多,现在有一些大收藏家,最早也有一些是在内柜买的,因为当时的东西还算价格相当便宜。

上世纪90年代初的潘家园

雅昌艺术网:还有哪些是在政策边缘谋求生存的方式?

李季:内柜也满足不了要求,所以在北京华威桥旁边有一个叫潘家园的地方就开始逐渐兴起,其实本来就是一个旧货市场,但是旧货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因此这里也就变成一种规避文物监管的地方。旧货和文物有什么界线,是很模糊的,所以当时很多人就像明天早晨,礼拜六早晨,他们叫头水货,赶到那儿去,看能不能捡漏,捡到好东西,形成一种强大的需求。

随之考古和很多文物界的人开始担忧,因为这种需求的不断高涨促进了挖坟盗墓的盛行,这样一来过去挖坟出来的东西只能卖给极少数的走私分子,贩卖到境外去,但是现在等于形成了一个公开的销赃场所,拿一个小包袱包着,一大早晨趁着天黑上潘家园,卖的钱肯定比我种地挣得多了,所以在当时也盛传这样的说法“要想富先挖墓,一夜成了万元户”。虽然文物管理部门的注意力也集中在于怎么样控制旧货市场,但是怎么来合理监管,因为毕竟整个市场是旧货交易,并不全是文物,大家不断发生争议,如果将旧货市场全面封杀也不合适,如果家里就有一个旧桌子,我不想要了,就去卖掉,哪儿犯错了?也会有人就是不想要新桌子,就会来到这里淘有点儿古旧味道的桌子,这种需求是存在的,而且并不犯法,但是卖旧桌子,卖到溥仪的时候该没事,卖到康熙、乾隆的时候就不行了,因为当时出境有几条线,比如最早的1795年这条线,乾隆六十年,因为专家们认为康、雍、乾三世达到了中国工艺品的最高峰,到了乾隆六十年之后就逐渐走向衰落,这是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1911年为线,以辛亥革命,某些东西1911年之前不准出境。再有就是1949年为线,这个是不许出境,不许卖给外国人的,还有一条是专项的,某些品类,甭管哪年,比如官窑瓷器,哪年都不许出境。像这样管理上的问题层出不穷,当然一些传世的文物更没有合法的流通渠道。

雅昌艺术网:您还曾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

李季:潘家园只是其中一家,在亮马河、北京周边也有,比如河北,离北京不远有一个雄县,雄县也非常大的陶瓷市场,在天津有一个沈阳道,我也去考察过,也有旧货市场,非常活跃。因为没有拍卖机制,大家只能到那儿淘宝、淘货去,所以在那儿有时候也有价钱比较贵的东西。而且古玩店有它的行规,如果真正做古玩在香港也是这样的,比方说你是第一次来客户,我不认识你,你第一次来我只能给你看普通的东西,如果你确实出手不凡,而且还懂行,真是花钱买了一件好的,买了一件五万的,下回可能再给你看十万的东西,高端的东西当时是通过这种方式这么买的。但是经济有自己运行的规律,考察期间国家文物局也在商量河北省文物局,觉得雄县的文物市场是走村串户收家里的老瓶子、老罐子在那儿卖,所以也有一些盗墓出来的东西,就开始商讨如何合理进行整治,后来市场的力量比行政力量更强大,根本用不着我们打击。

中国古董买卖走的基本就是小家小户小店铺,记得我当时看过一个资料,琉璃厂在公私合营的时候,具体数现在记不清了,但是大致比例还能记住,大概有二、三百家店,从业人员才五、六百人,这是什么概念?说明基本全是夫妻店,就是两三个人一个店,当时北大教授的工资除了养家糊口买房子,足够上琉璃厂逛去,像一些知名的文化人家里都有些收藏,碑帖、陶俑。但是也就在九十年代初的这个时候大家就认为是不是能有一种机制能够更反映市场,让大家没有争议,就开始往拍卖方面想……

 

拍卖预告
精品赏析